对外信息披露和对内监督管理是财务职能的两面,简单粗暴一点,也可以理解为核算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本质区别。
然后,当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要求提高,往往会面临核算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冲突。
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从财务电算化开始的,这在初期有很多优势,却也常常让信息化建设在财务与业务之间有点头重脚轻的味道,甚至是形成思维惯性,让财务核算承担太多管理会计的需求。
最近遇到几个案例,是这个问题比较典型的反映。
01
A公司准备上航天金税系统,大概的逻辑是:将ERP系统里的发票数据传输到航天金税系统,从航天金税系统开要给客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票成功后,实际发票号码会回写到ERP系统的发票中。
打通后,ERP系统有完整的发票清单,客户、产品、税率、含税单价、税额、发票号码、会计凭证号。。。等这些信息都可以有。
即便这样,会计还是提了需求:要求在凭证税金的分录上,从业务单据上集成客户名称、订单号等信息,原因很有道理:我喜欢从科目查明细账,这样看摘要很清楚。
02
B公司采用的是类似代销的模式,本部设立销售部门负责所有产品的销售,在账务处理上本部只反映与生产工厂的往来不确认收入。利润体现在生产工厂,因此对工厂的业绩考核指标中,利润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指标。但是,对工厂总经理来说,销售价格对他来说是无能为力的。用一个不可控制的指标进行考核,这本就是绩效评价体系里最需要规避的问题。
于是,B公司考虑修改考核体系,初步的考虑是,让工厂以一定的加成价格,将产品先卖给销售部,这样一来,工厂的利润就比较公平了,对工厂的绩效考核侧重到对成本费用控制和存货管理。
但是,这样一来工厂与销售部之间就变成了内部交易的关系,B公司产品市场价不稳定且产品种类多,交易价格设计和税务风险成为新方案最大的难题。要不要为了考核需要,改变交易体系和核算模式?
03
C公司有很大一部分产品是在第三方平台销售的,终端客户在下单前会给平台支付保证金,正式交易完成后再支付剩余的货款。平台定期通知C公司给客户开票,定期给C公司回款。
按照传统的财务记账逻辑,合同、发票、资金流三者合一,所以C公司在开票后,实际挂账会对应到终端客户。但是,从业务视角就有了冲突,要收到平台的通知单才能确定终端客户,如果这时再做合同,发运管理和信贷控制就是滞后的。
业务提出,将第三方平台视同客户,只在实际开票环节,将开票方变更为终端客户,这样一来业务环节的管理就是符合真实逻辑的。
问题是,财务能否接受应收账款中挂的客户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客户不一致呢?对业务过程的管理,是终端客户信息重要,还是把第三方平台视作一个整体更有价值?
作为提供数据支持的管理会计,是以面向业务为核心的,需要随业务的灵活变化而变化。每个公司的业务不同,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也不一样,而核算会计首先要求的是合规,在这一点上所有公司是大同小异的。两者生来就有点对立的味道,要想两者完全兼顾会有难度,需要适当做出取舍。
改变用核算解决分析需求惯性思维 。设置复杂的科目体系 ,设置大量的辅助核算,用科目余额表解决问题,这是传统的财务信息化思路。未来的财务核算应该会尽可能地简化,这样智能核算才会成为可能。
当然,类似A公司会计的这种依赖,也与企业对业务数据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只相信财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对核算的依赖。所以,还需要从源头开始,重视对业务数据的管理,采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业务数据输入。
区分管理需求和核算需要。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反应到会计凭证,分析需求借助管理会计的工具,独立于核算去实现,所谓“术业有专攻”。B公司其实可以从分析报表做文章,只要能呈现出来绩效考核和业绩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就好,而不是在业务实质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为了分析需要而改变核算模式。
来源:康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