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着沉重的社保负担,企业降低人工成本出路在哪?

2018-08-09 12:03:26 0 0

《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规定, 从2019年1月1日起,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从原来的代收到以后的征收,一字之差,对企业大概是不可言说的痛。


怎么说呢,中国的社保缴纳基数是非常高的,企业缴纳员工工资的30%,员工自己缴纳10%。也就是说,月薪1万的基本工资,公司实际要承担的工资成本至少是13000,而员工每个月能拿到手的扣掉社保和个税,远没有1万。如果还有公积金和企业年金等福利,那公司承担的成本会更高。


同样是社保,日本的基数是公司缴纳9%,员工缴纳9%;同样是发达国家的新加坡,公司缴纳17%,员工不用缴纳。加起来都不超过20%,远低于中国的40%。




高昂的人工成本正在加速制造业逃离中国。也因为企业要承担的社保成本太高,很多企业不会按照实际工资缴纳社保,甚至可能按社保最低标准缴纳。1万的基本工资,缴纳社保的基数改成3000或5000,能省下来很多钱。所以也有企业人力资源会在入职前跟新员工约定社保缴纳基数,只要双方能接受,我认为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有员工会主动要求降低社保基数,双方皆大欢喜也没什么不可以。


按照现行的社保规定,个人缴纳的基数,对退休工资的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退休后的工资水平,80%是按照社会平均工资,20%才是个人的基数。简单点算,如果社会平均工资是5000,个人缴纳的基数是10000,那退休工资是  5000*0.8+10000*0.2 = 6000。每个月多交5000,最后才能多拿1000,怎么算都不划算。如果是自己缴纳社保,肯定要选按最低标准交,只不过换成企业交,就觉得能多交一点也好。


《改革方案》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优化职能,提高效率,甚至可能还有保护员工合法权益的考虑。我们都知道,税务局在征收管理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也知道怎样预防企业偷税漏税。


但是,加大税赋成本,是在压榨企业的利润,企业未来的生存空间会不会更窄,更难以存活呢?企业破产,就业就更难,最后还是收入减少。




不说未来这么沉重的话题,我们来看看从企业角度,为了降低用工成本,可以有哪些选择。


1.以前那些避个税的法子,都是可以用的。比如,用票报销,降低工资提供住房、培训等一些隐形福利。交通费、通讯费也是最常被用来做文章的。但是具体操作前,对外要多查会计税法规定,跟当地税务局沟通,对内要有明确的制度做支撑,否则很可能得不偿失。


2.调整员工结构,比如,季节性工种聘用临时工,短期聘用兼职工,或者采用劳务派遣方式。


3.业务外包,这不仅是人工成本的考虑,还是整个企业管理成本的考虑。顺丰的快递大叔出来说,顺丰要求他们从员工变成个体户,承包顺丰的快递业务,这也算是一种业务外包。


4.改变薪酬激励制度,降低工资水平,以利润分红或股权激励等方式给员工加薪,像前不久上市的小米,研发团队的薪资水平明显低于业内平均,但都有股权。这种操作甚至改善了小米上市前的利润状况。


5.以合伙人的方式组建公司。


6.以上其实都不会是首选,对小企业来说,如果不能应对税务机构的稽查,最先考虑的可能是裁员和降薪,而这从长远看并不是好事。


不考虑企业利润水平,过度要求企业改善福利,是在打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供需平衡,甚至让就业环境恶化。


很多生涯规划的老师都在预测未来企业用工方式会发生大变化,自由职业者会遍地开花,短期、灵活的合作会取代长期、固定的聘用关系。从另一个维度,改革方案或者也会是一个契机吧,只不过是用较为残酷的方式逼企业改变。


作者:康愉子,原标题:在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之后,企业的人工成本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