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恪守的“四不”名言:“不偷税、不贷款、不欠钱、不上市”也广为人知。
96年那个秋天
时间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透过它能轻易看出命运的戏剧性。
1996年的那个秋天,陶华碧决定豁出去大干一场,她借用了贵阳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了40名工人,办起了辣酱加工厂,生产出来的辣酱叫“老干妈”。
十年后的秋天,新一届胡润女富豪排行榜出炉,陶华碧以10亿元身家名列第21位,与她并列的是“俏江南”的董事长张蓝。
2016年,二十年过去了,坚持不打广告的老干妈却悄悄卖到了北美、欧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20年间产值增长超过了600倍,年销售额突破了45亿元。
有人说陶华碧是好运气,因为辣酱这种传统工艺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有人说她值得这个奇迹,因为她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味道与记忆,对于这些争议,低调的陶华碧鲜少回应。
“老干妈”的生意经
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在龙洞堡街边将摊位扩展为“实惠饭店”。由于饭店分量足味道好,生意很不错,附近贵阳红星机床厂技校的学生经常光顾这里,5年过去了,“实惠饭店”虽然生意不错,但是对于要拉扯两个孩子的陶华碧来说,生活过得还是不容易。要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源?陶华碧又开始动脑筋了。
那时,贵阳正在修建环城公路,昔日偏僻的龙洞堡成为贵阳南环线的主干道,途经此处的货车司机日益增多,陶华碧决定免费向这些司机赠送自家制作的豆豉辣酱、香辣菜等小吃和调味品,短时间内,货车司机作为移动的“口碑广告”将“龙洞堡老干妈辣椒”的名号传播了出去,很多人从市区赶过来就是为了买点陶华碧的辣酱。
“既然能做出这么好吃的豆豉酱,还开什么餐馆?干脆开家豆豉辣酱工厂算啦!”一位顾客无心的话点醒了陶华碧,但那时经济能力有限,哪里敢奢望开厂。
1994年,她把“实惠饭店”更名为“贵阳南明陶氏风味食品店”,专门经营起豆豉辣酱等佐餐小食、调味品来。
两年后,陶华碧借用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了40名工人,终于办起了辣酱加工厂,生产出来的辣酱就叫“老干妈”。
大批辣酱生产出来后,本地的凉粉店根本消化不了,如何打开市场,目不识丁的陶华碧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小范围试销,即把辣酱送到各个副食品经销商处“试销”,一周之后,订货电话纷至沓来,“老干妈”的销售网得以辐射整个贵阳市。
生意越老越红火,陶华碧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决定放手搏一搏,把工厂办成公司。
1997年11月,“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从一个辣酱作坊一跃走向了公司化的发展之路。
至于老干妈为什么不上市呢?
陶华碧称:“上市、融资这些东西我一概不懂,我只知道一上市,就可能倾家荡产。上市那是欺骗人家的钱,所以我坚决不上市。”
如今的她,依旧是“老干妈”的实际掌权者,只是不怎么去办公室了,也不涉及公司的具体业务,唯一的工作就是偶尔去工厂转转,看看有没有质量问题。其实,陶华碧的传奇并不在于她的创业有多么艰难和轰轰烈烈,而是用一个较为原始的管理思想,创造了一个上亿元的辣椒帝国。
【互动话题】写评论和大家聊聊
你和“老干妈”有什么不得不说的故事呢?
对于“老干妈”坚决不上市,你有什么看法?
来源:快消观察者